进入今天的主题前,我们先来看看一则新闻。

 

2020年1月13日17时24分许,青海省西宁市城中区南大街红十字医院公交车站一辆17路公交车进站上下乘客时,路面突然塌陷,致使公交车和车站部分人员坠落。公交车在下坠过程中砸断地下自来水供水管,水流冲击导致塌陷区快速下陷,造成二次塌陷,又有部分人员坠落。当地迅速调集应急、消防、公安、城管、交通、人防、矿山救援队等专兼职救援力量1000余人进行救援。青海省消防救援总队调派27辆消防车、129名指战员到场处置,利用生命探测仪搜寻、热成像定位、无人机侦察等装备器材搜寻被困人员,采取稳固支撑与开辟救援空间、人工搜寻与工程清障、持续搜救与交替换防相结合的方式,全力搜救被困人员。经过88小时不间断搜救,共营救被困人员22人,找到9名遇难者遗体。

 

路面塌陷造成如此大的损失,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如何如何预防吧。

 

如何有效预防路面塌陷的产生?

 

“从目前的技术手段来看,地面塌陷根本不是不治之症。问题是,是不是该治理的治理了,该避让的避让了,该监控的监控了。”有专家指出,路面塌陷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安全出行,建议政府责成地质和市政等有关部门,在每年雨季到来之前,探测公路下面的岩土体是否依旧处于夯实状态,减少公路沿线地面塌陷的发生,防患于未然。

 

这些措施,尚属治标之策。为了釜底抽薪,彻底解决问题,很多专家认为,出现的城市路面塌陷事件说明,城市的规划建设要考虑地质条件,按照地质条件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规划和地基处理方案。如此,才能实现科学发展。

 

此外,还应积极开展特大城市大比例尺自然灾害风险评价工作,特别要加强城市自然灾害的综合风险评价研究,划分出城市地面塌陷易发区。

 

在此基础上,还应开展地面塌陷隐患治理。同时,建立城市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数据库,开展突发事件的风险评估,制定应急预案,直接服务于城市管理。

 

技术层面

 

1.雷达探测道路空洞

 

在城市道路塌陷频繁的情况下,实施常规化的地下空洞探测,减少道路塌陷情况是非常有必要的。

 

2.老旧管线的检查与维修

 

管道漏水现象具有经常性和长期性的特点,不能期望一次检测解决损漏问题,只有通过长期性的、经常性的、常规化检测才能有效的减少管道缺陷。

 

3.道路沉降及管线变形检测

 

通过检测手段对施工影响区域内的道路沉降及管线变形进行检测,可以一定程度掌握道路沉降及管线变形趋势,提前发出预警,避免道路塌陷发生。

 

 

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城市路桥的修建增多。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我们又看到了因过度采、建所带来的巨大伤亡事故。通过这些事故,我们能更清楚的认识危险的无处不在,因此,更应该将解决道路塌陷问题作为城市道路养护工作的重中之重。而解决道路塌陷问题只有通过实地勘察找出塌方的原因、地质情况,才能制定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道路塌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