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气是我国化学事故发生率较高的危险化学品之一,由于其毒性和腐蚀性较强,一旦发生泄漏,将给消防部队的救援工作带来很大困难,要科学、安全地处理氯气泄漏事故,就必须掌握救援的作战原则。应急救援一般是指针对突发、具有破坏力的紧急事件采取预防、预备、响应和恢复的活动与计划。
一、氯的毒性机制。
氯气在常温下呈黄绿色,是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剧毒气体。中毒机理: 吸入后与粘膜水发生反应,形成氯化氢和次氯酸盐,可引起上唿吸道粘膜炎性水肿、充血甚至坏死,引起人体深部有病理改变,引起肺炎和中毒性肺水肿。吸入高浓度的氯也可导致由迷走反射性心脏骤停引起的猝死[1]。
二、氯气泄漏事故救援扑救原则。
根据对氯气中毒机理的上述认识和消防部队的灭火理论,认为在处理氯气泄漏事故的救援和救援行动中应遵循以下的扑救原则:
(一)全面掌握情况,打有准备之仗
综合知识准备原则是处理氯气泄漏事故的重要原则。对事故现场进行详细勘察,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和先进的专用服务设备,为了制定科学合理的方案,需要与有关部门领导和专业技术人员反复研究论证,以确保方案的科学性、完整性和实用性。此外,公安消防部门应针对参与部队众多、突发性强、准备时间短、处理时间长等氯气泄漏事故抢救救援的特点,制定平时氯气泄漏事故抢救救援的预处理方案,详细处理程序,加强实战演练,做好参加者的思维和技术装备准备工作。
(二)快速反应,正确处置。
快速反应和正确处置的含义是: 争取最短的时间,采用正确的处置方案,快速发现危险情况,以最快的速度关闭阀门堵塞,从而达到快速消除危险情况的目的。氯气泄漏事故与火灾一样,有其内在的必然性和应急性,受各种外部因素的影响,很难准确预测泄漏事故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一般来说,氯气泄漏事故造成的损失与泄漏时间的长短成正比。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必须争取在泄漏初始浓度低且易于处理的宝贵时间内,尽可能及时做出报警响应,应急堵漏准确、迅速。例如,2005年3月29日,江苏省淮安市 g2京沪高速公路段发生液氯罐车泄漏事故,造成京沪高速公路淮安段整整关闭24小时,造成巨大的直接和间接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