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是一种剧毒的黄绿色室温不可燃气体,对黄绿色油性液体有刺激性、压力液化或冷冻液化作用。应急救援一般是指针对突发、具有破坏力的紧急事件采取预防、预备、响应和恢复的活动与计划。氯可溶于二硫化碳和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微溶于水。次氯酸盐(hclo)和盐酸在水中溶解后便形成。不稳定的次氯酸盐迅速分解为活性氧自由基,水加剧了氯的氧化和腐蚀。氯气可与碱液(例如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钾溶液)反应生成氯化物和次氯酸盐。氯在高温下与一氧化碳反应生成光气,这种气体毒性更大。氯可与可燃气体形成爆炸性混合物,液氯可与烃类、醇类、醚类、氢类等多种有机物发生爆炸性反应。氯作为一种强氧化剂,是一种基本的有机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纺织、造纸、医药、农药、冶金、水消毒剂和漂白剂
物理及化学性质(见表1)
表1
分子量:70.9
熔点(℃):-101
沸点(℃):-34.5
相对密度(水 = 1) : 1.47(液氯)
饱和蒸气压(kpa) : 506.62(10.3 ° c)
相对密度(空气 = 1) : 2.48
临界温度(℃):144
临界压力(mpa) : 7.71
溶解度: 可溶于二硫化碳和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微溶于水
二、中毒急救
1.毒理学
急性毒性: lc50:293 ppm/m3,1小时(吸入大鼠)
氯是一种强烈的刺激性气体,经呼吸道吸入时,与呼吸道粘膜表面水分接触,产生盐酸、次氯酸,次氯酸再分解为盐酸和新生态氧,产生局部刺激和腐蚀作用。新生态氧的氧化作用较盐酸强,是有活力的原浆毒。次氯酸也具有明显的生物学活性,它可破坏细胞膜的完整性和通透性,进入细胞,直接与细胞浆蛋白质反应,引起组织炎性水肿、充血甚至坏死。由于肺泡壁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大量浆液渗透到肺间质与肺泡,形成肺水肿。此外,氯也能直接吸收而引起毒作用,如高浓度氯吸入后引起迷走神经反射性心跳停止或喉头痉挛而出现猝死。氯气主要作用于支气管和细支气管,也可作用于肺泡引起肺水肿。
氯中毒致死的病理变化。如果在几分钟内突然死亡,气管和支气管的粘膜干燥,呈玻璃状白色,肺部小而干燥,或呈棕褐色。镜检发现凝固性坏死,肺泡出血,肺水肿,心脏增大。死亡时间为数小时至3天,可见支气管粘膜坏死性脱离,粘膜坏死性脱离可阻断小支气管。粘膜下水肿,充血,片状充血。肺部显示肺水肿伴有肺不张、肺气肿、肺出血、嗜酸性肺透明膜形成、毛细血管充血或血栓形成。这些变化最终导致通气功能和肺弥散功能受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