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公安消防队对掉入井中的人员进行抢险救援,是公安消防队的职责和法律义务。应急救援一般是指针对突发、具有破坏力的紧急事件采取预防、预备、响应和恢复的活动与计划。在各种消防救援中,井下救援一直是一个难点,但在目前的培训中,全国各地都没有包括这一课题。近年来,随着井下救援行动的逐渐增多,救援行动出现了许多不足之处。为此,当地公安消防队(如北京市消防局)开始设立一批井下救援培训课题,有效提高了救援能力。

井型及其救援特性

1.井的类型

井的分类方法很多,根据井圈的材料,可以分为泥井、砖井、石井等。根据口径的不同,可以分为可接近的和不可接近的两类。

2.井内救援特点

周边环境复杂,很难找到和找到事故现场。据统计,大部分事故发生在农村、山区等偏远地区或建筑工地。这些井大多干涸后废弃,或采砂后形成。它们周围都是杂草,所以非常隐蔽,路人很容易掉下来。根据病例分析,大多数人在下井后发现较晚,有时甚至是2-3天后。一些掉进井里的人无法忍受井底缺氧、潮湿和黑暗的环境,导致晕倒或死亡。

内部空间狭小,难以进行救援。这是它最显著的特征。据统计分析,一般井口直径约为1米,有的更窄,人体宽度约为0.8-1.0米。消防员进去救人的空间越来越小。有些井直径不一,弯曲长,深达几十米。

救援人员和待救者易产生恐惧心理。井内空气受外界气流影响较小,二氧化碳逐渐沉积于井底。落入井内后,会因缺氧导致窒息,严重者出现死亡。光线不易照入井内,水气不易蒸发,形成黑暗潮湿的井内环境。遇上下雨天,井内还会积聚大量的水。长时间处于这样的环境,未受培训的救援人员和待救者是很难承受的,如果长时间陷于井底,还易产生幻觉。

不可预见的第二次事故。有的长期没有利用枯井,很容易成为蛇、啮齿动物的栖息地。有些水井位于地下水位以下,含有深水层,由于浸泡在水层中或水层周围振动,埋葬救援人员或需要救援的人员,可能导致水层松动和坍塌。

3.救援指导思想

“正确运用救援方法,快速实施救援行动,科学、安全、快速、灵活”是实施井内救援的指导思想。消防队到达现场后,要掌握现场特点,科学选择救援方法。救援人员在井里呆的时间越长,危险就越大。因此,指挥员应在正确选择救援方法的情况下,迅速实施救援行动。救援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突发情况,指挥员要灵活机动,科学决策,争取最佳救援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