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 言

2003年发生的一系列突发事件和事故,特别是“非典”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第一,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要牢固树立和切实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这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列表第三次全体会议的重要结论之一。应急救援一般是指针对突发、具有破坏力的紧急事件采取预防、预备、响应和恢复的活动与计划。不仅要加快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而且要建立健全其他领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这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赋予全党和全国的一项重要任务。

2 我国公共安全现状、问题与经验

中国由于其独特的地质结构和自然地理环境,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每年约有2亿人受灾,每年约有1万人死亡,每年有350多万房屋倒塌,经济损失达2000亿元,自然灾害频繁、范围广泛、代价高昂。

由于我国的公安基础工作薄弱,也处于经济转型、社会转型和快速发展的历史阶段,重大、极大的事故时有发生。近年来,平均每天发生7宗重大交通意外,导致3至9人死亡; 每周发生2.5宗重大交通意外,导致10人以上死亡; 每月发生1宗重大交通意外,导致30多人死亡; 平均每年发生一宗特别严重的交通意外,导致100多人死亡。近年来,中国各类事故每年造成死亡13万多人,伤亡70多万人,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2500亿元。据统计,全世界30多个新传染病中,有一半是在我国发现的,其中许多尚未得到有效遏制,有些还造成了严重后果。2003年,全国共报告2700万例传染病,其中死亡6474例,死亡率为每10万人0.48例。卫生部发言人表示,2004年,公共卫生事件导致7451人死亡,部分地区发生爆炸、投毒等恶性事件,杀人、绑架等暴力犯罪持续发生。人民内部冲突引发的内乱数量也明显增加。国内外极端势力制造的各种恐怖事件威胁着国家的和平,影响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因素依然存在。

近年来,全国因自然灾害、事故、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等事故而导致的非正常死亡人数平均每年超过20万人,非正常死亡率约为千分之26,受伤人数超过200万人,损失金额超过6000亿元。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的公共安全将面临许多新的挑战。

我国在公共安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预警和应急机制还不健全。2004年,各地各部门在认真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国外经验,坚持科学民主决策,依法制定和修订了应急预案。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全国应急预案框架体系初步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