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时时刻刻都可能偶发意外,而且并不会随时在每一趟飞机、地铁、公交车上遇到专业的医生。所以,对于生活中最常见的意外,该如何正确进行急救,每一个普通人都应该知道。生活中,有人被烫伤了,会用冰直接敷伤口,或者涂点牙膏、酱油、清凉油、猪油;有人被划伤了,伤口上撒点面粉、香灰止血;脚崴了,管他三七二十一先按摩一下;遇到有人晕倒了,掐下人中就能醒……但是你知道吗?这些坑自己又坑别人的“急救”方法都是错的!

 

“当时懂得急救知识的人不多,有人去掐溺水乘客的人中穴,或者压乘客的腹部。事实上,如果采取的救援方式是错误的,可能会导致情况加重。”

这段话,是“7·20”郑州地铁5号线严重淹水现场,参与救人的于逸飞医生对当时地铁站内情况的回忆。他是郑州人民医院一名还在试用期的见习医生,因为危急时刻挺身救人,医院决定直接录用他为正式医生。于逸飞不仅自己救人,还呼喊周围脱险的人们帮忙,现场教大家做心肺复苏,让大家去救助更多的昏迷乘客。他回忆说,有些人“可能是第一次学做心肺复苏,做得不是很标准,但至少比没有好。有人获救以后吐出了水,恢复了呼吸”。

当下,无论是学校、单位还是社区等基层组织,都在努力普及急救等方面的知识。但从郑州地铁淹水事件中就能看出,具备科学、完整、成体系的急救知识的人,确实不算太多。去年12月有媒体报道,我国的急救知识普及率仅为1%—1.5%,一些相对发达的城市和地区,这一数字也仅有3%,远低于发达国家30%—50%的普及率。除了心肺复苏等急救知识,公众还需要进一步普及防火灾、防触电、防食物中毒、防溺水等多种涉及保护人身安全的知识,光靠宣传栏、宣传册和公益广告等比较静态的手段,难以大范围普及这些知识,社会需要更多、更密集的专门培训,公安、卫生、应急管理等部门和新闻单位应该更加主动地把这些知识送上门,“入耳入心”,让尽可能多的人了解这些知识。这不仅对社会有益,更是对每一个家庭的潜在保护。    

我们无法预测灾难什么时候会来,只有更多的人掌握救人的知识和技能,在遇到紧急情况时,才能减少发生悲剧的概率。学习急救知识和技能,是对自己和家人负责,每个家庭至少应有1—2人掌握一些基本的应急救援技能。学习应急救援知识,参加应急救援培训,才能真正的为自己和家人加一层保护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