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突发不可避免的事故或灾害,采取有效的应急救援行动可抵御事故或灾害蔓延,尽量降低危害后果,在事故或灾害发生前建立完善的应急救援系统,制定周密的救援计划,在事故发生时采取及时有效行动,事故后做好系统恢复和善后处理,可以拯救生命、保护财产、保护环境。
  应急救援系统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1)应急救援组织机构;
  (2)应急救援预案(或称计划);
  (3)应急培训和演习;
  (4)应急救援行动;
  (5)现场清除与净化;
  (6)事故后的恢复和善后处理。
  1.应急救援系统的组织机构
  应急救援系统的组织结构包括:
  (1)应急指挥机构———协调应急组织各个机构运作和关系;
  (2)事故现场指挥机构———负责事故现场应急的指挥工作、人员调度、资源的有效利用;
  (3)支持保障机构———提供应急物质资源和人员支持的后方保障;
  (4)媒体机构———安排媒体报道、采访、新闻发布会;
  (5)信息管理机构———信息管理、信息服务。
  各机构要不断调整运行状态,协调关系,形成整体,使系统快速、有序、高效地开展现场应急救援行动。
 2.应急救援预案
  要保证应急救援系统的正常运行必须事先制定一个应急救援预案(又称应急计划),用计划指导应急准备、训练和演习,乃至迅速高效的应急行动。
  (1)对可能发生的事故进行预测和评价;
  (2)人力、物资等资源的确定与准备;
  (3)明确应急组织和人员的职责;
  (4)设计行动战术和程序;
  (5)制定训练和演习计划;
  (6)制定专项应急计划;
  (7)制定事故后清除和恢复程序。
  3.应急训练和演习
  通过培训和演练,验证和完善应急预案,确保事故发生时应急预案得以实施和贯彻。主要目的是:
  (1)测试预案和程序的充分程度;
  (2)测试紧急装置、设备及物质资源供应;
  (3)提高现场内、外的应急部门的协调能力;
  (4)判别和改正预案的缺陷;
  (5)提高公众应急意识。
  4.应急救援行动
  应急行动需要以下资源的支持和保障:
  (1)人力资源;
  (2)物资与设备;
  (3)个人防护装备。
  首要的应急行动是确定现场对策,即应急行动方案:
  (1)现场初始评估;
  (2)危险物质的探测;
  (3)建立现场工作区域;
  (4)确定重点保护区域;
  (5)行动的优先原则;
  (6)增援梯队。
  5.事故现场的清洁与净化
  接触污染的人员需清洁净化,净化的方法主要是稀释、处理、物理去除、中和、吸附和隔离等。
  此外,需考虑伤害和医疗前的净化、分类及处理。设备的清洁也是应急行动的一个环节,在事故发生后要对被污染的仪器和设备进行清洁、清理。
  6.事故后的恢复
  在应急救援行动结束后必须对系统进行恢复,而且尽快恢复最重要。恢复活动主要包括:
  (1)现场警戒和安全;
  (2)清洁;
  (3)对从业人员提供帮助;
  (4)对破坏损失的评估;
  (5)保险的索赔;
  (6)事故调查;
  (7)重建。

报名参加培训,成为一名合格的应急救援员,紧急情况下及时处置事故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