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应急救援员的数量,提高应急救援员的实践能力是加强应急管理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各级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的重要体现。
应急救援员提高实践能力的要求:
(1)迅速抢救人员
抢救受害人员是应急救援的首要任务,在应急救援行动中,快速、有序、有效地实施现场急救与安全转送伤员是降低伤亡率、减少事故损失的关键。
①伤亡人员。事故发生后,对发现的伤亡人员,应立即进行抢救,该急救的急救、该转运的转运、该入院救治的迅速送往医院。
②下落不明的人员。事故发生后,必须坚持“依然活着”的原则,深入现场,采取一切可能的安全方法,在避免造成新的人员伤亡的前提下,积极进行救援,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的伤亡。
③周围群众。由于重大事故发生突然、扩散迅速、涉及范围广、危害大,应及时指导和组织群众采取各种措施进行自身防护,并迅速撤离出危险区或可能受到危害的区域,避免造成不应有的人员伤亡。
(2)迅速控制危险源
在救人的同时,应迅速采取措施控制危险源,只有控制住了危险源,事故才会从根本上得到控制。特别对发生在城市或人口稠密地区的化学事故,应尽快组织工程抢险队与事故单位技术人员一起及时控制事故继续扩展。
(3)保护生态,做好现场清洁,消除危害
危险品泄漏、燃烧、爆炸等,会对大气、水质造成污染,抢救过程中,使用大量消防水及化学灭火剂,也可能对水质造成污染。这些污染,轻的会对局部地区居民造成不很严重的健康危害,重者会引发生态灾难,对社会产生广泛而恶劣的社会影响。因此,保护生态也是应急救援的要务。针对事故对人体、动植物、土壤、水源、空气造成的实际危害和可能的危害,迅速采取封闭、隔离、洗消等措施。对事故外溢的有毒物质和可能对人或环境继续造成危害的物质,应及时组织人员予以清除,消除危害后果,防止对人的继续危害和对环境的污染。对危险化学品事故造成的危害进行监测、处理,直至符合国家环境保护标准。
(4)查清事故原因,评估危害程度
事故发生后应及时调查事故发生原因,要对事故危害情况进行评估,总结经验教训,对事故预案进行评审改进,为今后的应急救援工作提供更科学的应急救援预案,以提高应急救援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