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调查。我国70%以上的城市分布在自然灾害严重的地区。因此,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防灾减灾、公共安全及应急避险问题日益引起各方关注。

然而,我国应急救援行业起步晚,部分专项救援技术领域缺乏成体系的行业技术标准和规范;在社会力量参与应急工作方面,存在着能力良莠不齐、专业水平差异巨大、建设发展缺乏规范等问题。当前,我国应急救援力量急需拧成“一股绳”。

每次重特大灾害事故发生后,我们都能发现城市中各种应急救援力量的身影。在感动的同时,如何将应急安全做得更好,如何增加应急救援员的数量,最大限度地防灾减灾,是当前最大的一个问题。

应急安全与防灾减灾,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防灾减灾、公共安全及应急避险问题日益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关注。在今年的机构改革中,国务院专门组建了一个新的部门——应急管理部。这标志着过去散落在各个部门的应急安全相关职能被集中整合到了一起。从政府、社会到产业,我国应急救援力量正拧成“一股绳”。

“大应急”体系初现雏形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而且自然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全国70%以上的城市、5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气象、地震、地质、海洋等自然灾害严重的地区,2/3以上的国土面积受到洪涝灾害威胁。

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各种极端自然灾害多发、频发,全国救援、救灾任务十分繁重,迫切需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发挥各自优势,形成统筹协调、有序协作的合力。

在今年的机构改革中,国家应急管理部的组建应运而生。它整合了包括国家安监总局、原国务院应急办、原武警消防等13个单位的相关职责,是我国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提升应急管理能力、推进新时代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重大举措。标志着我国“大应急”体系初现雏形。

同时,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力量参与救援、救灾的热情持续高涨,逐渐成长为社会应急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

中国地震局深圳防灾减灾技术研究院表示,“从国家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到鼓励和支持民间救援力量的组建;从号召建立高效科学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到支持应急产业创新发展,今年是国家应急事业发展新的转折点。在防灾减灾和应急管理水平上,我国迎来了与发达国家缩小差距的机遇”。

大量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志愿者和爱心企业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现场救援、灾情研判、物资发放、心理抚慰、灾后恢复重建等工作,展现了社会力量组织灵活和服务多样的优势,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协调联动、共同应对的应急工作格局。

但是,现在我国的应急救援员的数量还比较少,特别是在一些商场,游乐园等人员比较密集的地方尚未配置应急救援员,这是非常可怕的。为促进应急救援事业的发展,各个单位与企业应鼓励员工参加应急救援员的培训,在发生意外的时候能救人救己,减少人员的受伤。